推薦一個華體會平臺劉建教授課題組于2021年7月在環境領域頂級期刊Water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The ecology of the plastisphere: Microbial composition, function, assembly, and network in the freshwater and seawater ecosystems”的研究論文,全面剖析了塑料際的微生物生態規律。Water Research由國際水協(IWA)主辦,是環境領域兩大頂級期刊之一,入選自然指數源刊,2020年影響因子為11.236。
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微塑料提供了一個疏水、懸浮、有機的特殊基質,選擇性富集環境微生物形成生物膜,這個新的人造生態系統被稱之為“塑料際”。目前對于塑料際這個新的生態系統還缺乏了解。
本研究同時在淡水和海水生態系統中對塑料際的微生物組成、功能、裝配機制、交互作用網絡進行了全面剖析。研究發現塑料際微生物群落組成和結構與水環境微生物群落顯著不同,并存在大量特有物種,這可能帶來微生物入侵風險。塑料際微生物功能與水環境微生物功能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差異功能包括致病功能、化合物降解功能以及碳氮硫元素循環相關功能。塑料際與水環境微生物功能之間的差異在淡水和海水生態系統中表現不同,說明塑料際在淡水和海水生態系統可造成不同的生態影響,這是以往的研究所忽視的。水環境的氧化還原電位、鹽度、溶解性有機碳濃度以及氮相關離子(氨氮、硝氮、亞硝氮)濃度驅動著塑料際微生物群落變異,但塑料際微生物群落對水環境理化因子的敏感度低于水環境微生物群落,這體現了微塑料對微生物的蔽護作用。確定性過程主導著塑料際微生物群落的裝配。破碎化、異質性、生態位過濾等因素造成淡水生態系統中塑料際微生物交互作用網絡比水環境微生物網絡的復雜度更低、模塊化更高以及競爭關系更多,而在資源匱乏、環境嚴苛的海水生態系統中,塑料際的蔽護以及提供養分等作用使得其微生物交互作用規律與淡水生態系統的規律相反??傊?,本研究對全面了解塑料際生態以及微塑料風險做出重要貢獻。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推薦一個華體會平臺博士研究生李長超,通訊作者為推薦一個華體會平臺劉建教授,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 32071523)等基金的資助。
全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1.117428
文/圖:劉建 李長超